[随身影音] 从未有过的极致舒适声音, 索尼MDR-1AM2评测

12063

最近从朋友圈才知道索尼已经开始更新MDR-1A这个系列,也对索尼1ADAC这个型号记忆相当深刻,当时跟小伙伴正在跟进lightning口解码耳机。对于日本索尼高层来说,似乎也很执著这个1A系列的主打HI-RES头戴产品投入很大的热情,特别是第二代索尼1A仿佛就像相机部门般对产品改革有更多的调整。



外观和佩戴:



如果说我最感兴趣的地方,莫过于索尼MDR-1AM2在外观ID上边对耳机人体工学设计方面曾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因为1A改变了传统耳罩的佩戴数据采用了更3D化数据的剪裁。

同时佩戴夹头力度降低且均匀分配了佩戴时对头部的压力支点,可以说整个耳机行业在1A的人体工学设计数据上获益良多。(现在索尼加了一根4.4平衡线配置后,型号叫1ABP也曾卖过一段时间比较火。)



当时我们国内一些同行品牌公司里,不少人其实都在抄袭1A设计数据。只是执着于自主ID和结构工艺一些考量,最终没有市场上冒出一大堆索尼MDR-1AM2仿品,不过也出现了部分蓝牙仿造产品,我记得还曾经上架过京东就是质量也相当一般。



不过铁三角在当时推出Msr7不少人还是觉得很像1A这个套路,只是MSR7借力营销方面做出了日系头戴耳机少见的销售业绩奇芭,特别是限定版本和后期开始换单元做法都是一种变相溢价手段。

新外观的设计取舍优与劣(顺应潮流变化)

这一代索尼MDR-1AM2(右)对比(左一代)的设计更注重收敛和轻量化,设计以年轻人消费者更关心的地方改进,主打更细化的磨砂材质风格,少了一点类金属外壳伪装的炫目味道。这种设计不在注重鲜亮的金属般的质感光泽,看似对比同台对手MSR7缺乏了质感。



但是近年来在北欧风鼓吹下的哑色调的粉色系设计质感和时尚潮流越趋向简洁的今天,仿佛过去那种巨大鲜明的光亮更为浮躁,所以这一点设计顺应潮流的的得失,未必就会受到部分年轻人的喜好,当然这就是设计师在更新产品时总是免不了跟进最新时尚的结果。



合理的调音布局:

索尼MDR-1A系列很早就注意了头戴产品的动态控制问题,对于耳机泄气开孔进行平衡内部腔体换气进行快速控制单元对声音的瞬态和低频部分,很多设计者会选择了侧面开孔或者后盖开孔。



不过索尼MDR-1AM2依然选择了当初机智地选择在头梁衔接耳杯处的下方进行开孔,避免了被挡住和异物进入概率或者损害其中调音阻尼加速老化。

配色:降低了色彩光泽等浮躁的压力

头梁处比上一代更扁平加宽了,依然是PU蛋白皮的套路改善老化和舒适度问题,型号铭刻的地方依然是亮面材质不过光泽度更加哑色一点也没有反差,其余各个部件采用更细化磨砂处理质感,比上一代更加低调成熟用色更显素稳平淡。



线材加固强化:标配4.4平衡镀银耳机线

线材方面这一代采用OFC镀银并且改进了可拆卸的插针接口,转动时不会像一代发出声音异响,这种紧密的机构对于很多国产耳机厂家来说依然还有一定的工艺处理门槛,并且4.4线材和3.5线材同时作为配件避免了部分人的二次消费投入。特别是如果不考虑再买一根线材,可以考虑4.4转2.5的转接头就可以解决平衡阵营的门槛。



尺寸轻量化的成果感人:能剪裁的部分一律轻量化(比MSR7轻了100克)

这一代产品的耳罩采用卡扣式的可拆卸,实际上整个耳机的重量和外观上都做了更细化的调整,包括很多尺寸数据和重量上都对应减少了。整个耳机重量只有187克比上一代225克轻了38克的差异度,索尼MDR-1AM2对比起MSR7目前290克重量,可以说这一代降低了100克佩戴压力。



耳罩调整闷热潮湿:夏天也能接受的隔音和佩戴舒适度平衡

事实上大多数耳罩生产设计这几年也就刚开始改变,耳罩PU材料采用更柔软一体化的成型设计,所以耳罩不但裁缝线也减少了并且形体弧度更为工整了。



复合三层化的结构PU表面缓冲具有吸湿性的和脱湿性的聚合粉,对于耳罩内部产生的汗水等佩戴因素进行疏导,同时3D剪裁留有一定合理性的余量空间与透气交互而不影响隔音。



声学结构改变:锥形尖顶改善高频动态和低频,面板高开孔降低拦阻。

这一代很多同行如果不拆开可能都不知道,SONY的索尼MDR-1AM2振膜球顶部分已经采用了锥型设计(一代是圆的,这一代单元中心区是尖起的锥形),锥形球顶对于高频部分改善更为明显,且悬边部分更为强化了低频的输出!



在面板部分采用了旗舰SONY Z1R斐波那契隔栅在单元上方,这种设计更为针对单元的直出的声音通透度和改善面板声音的效率和平滑度。面板开孔率问题一直困扰业界认为对频率影响的设计差异数据,斐波那契隔栅在美观和高频平滑性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因素。



但我个人感觉这种因素更多是大开孔率的面板透气性能和树脂隔栅面板刚性改善,新面板隔栅设计降低单元发出声音时对应的物理抖动和对高低频面板阻碍等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

外围的调音纸料也做了双层海绵复合化,这也是目前国内供应商很少去注意到的设计问题,多层调音纸和调音纸可能受到的震动问题以及粘合,乃至老化和固定的隐性因素总是被忽略掉,所以部分头戴耳机容易轻微的音色偏差偏音,存在一边调音材料提前老化或损耗造成的,当然线材的接触不良因素还是占绝大部分偏音的关键。



索尼1AM2的听感和音质上的风格改变:

事实上在考虑试听索尼MDR-1AM2时,我试过最新的艾利和CT10和索尼Zx300A对比风格适配性,发现这一代索尼1AM2风格上明显差异化了一代产品的口味和粗糙的手法,更注重了微调性的音色细节。

个人感觉第一代的1A属于初次将液晶振膜镀铝工艺做到了拉开频宽扩展音域表现,但是三频给人感觉分的太开了,有种三频衔接不够完美的感觉,三频很容易突出且比较挑前端,特别是音色上整体还是有点偏硬,声音整体金属感强烈鲜明,尽管女声优势较大,甚至引来后来的MSR7也走同样的套路更为薄声,但1A一代的平顺度整体要差一些。

第二代最大的变化是新的振膜设计,让三频兼顾了突出的音色也有了更好的过渡,可以说1AM2才是一个最为成熟的起点,经历过多个版本的变种后的索尼MDR-1AM2集成了数款变种型号的开发经验,在单元核心调音上做出了更大的变化,更为平顺成熟的细节过渡是最大的不同,不会给人三频拉的太开还有点敲铁皮的感觉。



低频:



比起过去的低频力度弹跳感泛音全面改善明显,虽然还有点金属收尾的刻板感,实际上这一代1AM2的低频设计改进性最大,同时低中频过渡更为巧妙地避开了传统低频,在力度感表现增强时对声场形成的压迫感,可以说有力量容易推得出弹性泛音是这一代1AM2的要点,低频更沉稳有力度还TM好推确实是节能出奇迹,我用手机XPLAY6听杀手鼓这类网络资源,在低频泛音和力度也是相当感人,甚至可以毒不少萌新。

中频:



如果说有取舍的地方那肯定是中频,这一代1AM2不再那么浓郁且含糊在中频的部分,相对比以往的调音更中正对待中频的厚度表现,减轻了中低频和中高频的渲染感,稍作平滑的设计让人声部分男女杂食感更为通杀,当然中高频也有点金属味让女声和男声齿音等部分还是存在一些。

然而在ACG部分电子乐器人声和乐器的明快变化下,这种偏向日系流行乐的中频手法不但更针对移动设备中频太薄,齿音都出不来或者不够平顺,1AM2最少做了一次补偿主流的调音手法。

高频:



比起早期一代等多个变种产品高频更加顺滑明亮,甚至推起来不是那么费劲这一点特性很突出。无论高低频更容易在手机和播放器上更容易出的来,能吃得住小清新的宽阔明亮,也能听得了弦乐的饱满泛音。特别是这几年索尼强调的背景黑,在这方面耳机的高频滤波特性也很明显,或许面板部分作用和调音纸的加持,当然我更相信是喇叭设计的锥形球顶和纹理改进的功劳。

对应的声音缺点:

这样的音色感觉不够清冷,给人感觉有点温厚拉的不过宽薄开阔强调空间,在部分手机和前端低频比较差而且口味糟糕的情况下,会在手机本身比较肥闷的低频输出变得更加糟糕(例如一加2和部分三星机器型号、飞傲X3一代等机种)



总结:

1AM2的声音和外观都有着新设计新调音的取舍,总得来说耳机的风格是暖的它就不可能是冷的,外观是鲜艳的它就不能是平淡的。

所以耳机设计这条路上没有完美的平衡,1AM2也是如此存在着对应的缺点,它不够一代那么鲜亮大个头,也没有那么金属化的口味声音,对比起一代原线情况下,二代的高频相对没那么暗和金属感的刺激,声音也不再干硬是很多人第一感觉,其次就是低频力度和泛音容易出来。

这些新的改进特性,都是索尼MDR-1AM2吸收上一代旗舰的开发经验对技术经验进行下放,不过相比走无线为主流的市场里,索尼看来还是舍弃不掉播放器的应对情怀。要知道索尼的降噪无线产品卖的比播放器也要火,在进阶玩法方面:一般情况下原线的1AM2的三频容易出得来,但是要提升信息量和过渡细节则需要更换原线无疑又是支出。

最后还是得老生常谈说一句实在话:试听过的器材才剁手!

毕竟任何评测我认为耗费时间做个人参考同时,并不代表不同时期人群的口味和理解追求,特别是每个人实际的需求点并不一样。



至于进阶玩法的坑!!!!

即使是玩ZX300A走4.4的原线平衡输出,对于提升耳机声场和分离度甚至是高频指向都有明显变化,当然官方599和1299的4.4平衡线又能体现出音色细节的逐渐提升,尤其是MUC-S12SB1这根官方线在改善过渡细节变化也是相当明显的,如果预算不够也可以考虑一些8芯的4.4线材对于挖掘潜力也有很大的帮助。(有时候我不得不怀疑,为什么索尼最新的调音下套功夫比过去提升也是相当大,难道这就是姨父退居幕后的阴谋!)



苍海缘月

9

粉丝

2

关注

63

文章

积分
280
关注 私信

热门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 首页 新浪微博